教案能够帮助整个课程不跑偏,只有依据教学进度写出的教案才是有意义的,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0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0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0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小学数学0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3——p104页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列表法或假设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表法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两种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知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引出课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谈话引出问题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提问:
(1)一只鸡和一只兔不看外表单从数量上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鸡和兔相比:什么比什么多?多多少?
(3)出示:如果有4只兔和3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
(4)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5)出示交换已知条件以后的题目。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种动物的异同,引出基础题目,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鸡兔腿数数量的差别,每只兔比每只鸡腿数多2,这为下一教学环节,猜测、调整和有序整理探究列表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究假设法做好铺垫。)
2、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和前面的题目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共有8个头)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两题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的不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后面的猜测、有序整理、验证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猜测。
师:大家的猜测有很多种,听起来有点乱,我们按顺序整理一下(出示表格)。
(3)验证猜想。
(4)观察发现规律。
(5)总结概括:在数学中这种方法叫列表法。(板书)。
(设计理念:通过猜测让学生感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这是最基础的方法,然后通过列表法进行验证让学生感知有序整理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观察、交流探讨发现鸡兔数量的变化引起腿数变化的规律,这样也积累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质疑:如果遇到鸡兔数目多的时候,这种方法行吗?怎么办呢?
3、探讨假设法:
a、假设全是兔。
1师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入全是兔的情境。
2集体探究,引导交流。
b、假设全是鸡。
1师再次继续童话故事引入全是鸡的情境。
2小组独立探究交流假设全是鸡的计算方法。
3指名小组展示并叙述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5延伸:其实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下来以后可以了解一下。
(设计理念:通过情境假设,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也为假设法的探究增添了趣味。同时,学生又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为后面灵活的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练习巩固
出示练习题。
四、课后总结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练习一方面加强了对列表法、假设法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小结收获整理课堂新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
鸡兔同笼
1、列表法
2、假设法
小学数学0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0教案篇5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0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情境图“小小养殖场”创设了一个猜数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词语描述,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比新旧教材,新版教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如丰富了主题情境图,加入了羊和兔,让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感受“多得多”“差不多”等词组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而在练习中,则删除了猜数游戏。在对新旧教材的反复对比解读中,进一步体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本课在设计时,主要通过大量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学会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又能让学生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直观感受,体会意义
师:同学们,如果这三杯多少不同的饮料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一杯呢?为什么?
引出“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词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比较中初步体会这些词组的意义。 】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师:在这个小小养殖场中住着哪些小动物,说一说,谁多?谁少?能试着用这些词组把它们之间多少的关系描述得更具体些吗?
2.交流对比,初步体会。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组描述鸡、鸭、鹅三者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数字解释这些词组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中逐渐过渡到对数字抽象的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3.新知运用,点拨引导。
(1)出示兔子图,18,26,90,97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兔子的只数,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在提示下进行猜数,并说说为什么这么猜。
?设计意图:在对新知的巩固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逼近的数学思想。】
(2)羊的只数与鹅差不多,羊可能有多少只?让学生先说一说差不多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最后从70、26和3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1.结合生活实例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词组说一说。
2.猜猜老师的年龄。
3.猜数游戏
4.猜一猜糖果有多少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倍的多少,但学生在没有学过100以内加减法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口算出28的两倍大约多少有相当的难度,因些将原有教材中28更改为30,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5.比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
四、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0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