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这学期课程顺利进行,老师们就需要提前制定好教案,教案是教师为实现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名师语文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名师语文教案篇1
?小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
辨字:瞒——满矛——予勺——??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名师语文教案篇2
?母鸡》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只是在揣摩写作特点时会感觉比较难,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篇课文我们到认识了性格古怪而又淘气可爱的猫。其实老舍先生家还有一只动物——母鸡。他是不是也像喜欢那只猫那样喜欢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母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三、阅读质疑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母鸡←不敢再讨厌
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态度发生如此变化呢?
四、自主探究
(一)指导探究一至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母鸡的无病_、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重点语句解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揭示总分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看板书:作者先总说讨厌母鸡,再分别叙述了讨厌母鸡的理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总分)
4.请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5.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指导探究四至十自然段。
1.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2.交流重点语句:
(1)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三)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6.总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名师语文教案篇3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过程与方法:
1、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2、学生通过听唱,朗读,想象等手段,了解二小的事迹,感知英雄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难点: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媒体:学生收集抗日战争的资料,观看抗日战争影片。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随笔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禁烟英雄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位与你们年龄相仿的小英雄。有一首歌唱得就是这个12岁的小英雄,想听这首歌吗大家仔细听,听后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磁带。)
学生听歌曲,会唱的同学跟着轻声吟唱。
听过这首歌的同学可以说出歌名,有的同学甚至可以简单的介绍王二小的故事。
利用歌曲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王二小的生活年代,拉近了同学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读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学生读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读音的能力。
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并能从文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升华感情
师:这首歌歌唱了二小,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歌唱王二小呢大家认真读书,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歌词中歌唱的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理由。(如果在读文中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出标注。勾画相应语句,并从中感悟。
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大家学习得很认真,下面就把你的学习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并随机提出问题)学生汇报:
1、二小是个机智的孩子。
(1)学生要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老师可以放一段战争影片,也可以讲述相关知识,如后方机关是什么意思。
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具体说明情况危急的词句。
引导学生想象王二小给敌人带路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2)学生要重点抓住顺从这个词语来体会二小机智。(顺从是听从的意思,但这里的顺从是假装的,这正看出小英雄的机智。)
2、二小是个勇敢无畏的孩子。
引导学生想象当敌人知道上当后,二小与敌人斗争时的场景。
这部分要做好朗读指导。(采用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结合)
学生重点从挑,摔和含着微笑词句中体会敌人的凶狠和二小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大家的品质。从含着微笑体会小英雄的勇敢无畏。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让学生从具体语句中去感悟二小的机智。
训练孩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的能力。
学生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二小的机智。
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太了解,播放影片或老师介绍一下当时背景资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体会当时情况危急,衬托出二小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学生在读中体会,更加激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四、课外延伸知识拓展
师:是呀,同学们已被二小的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二小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再读一读文章。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读。(可以自己单独读,也可以几个人分节读。)
3、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师:抗日战争中像二小这样的小英雄还有许许多多,课下,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读书,观看影视,访问等形式搜集抗日小英雄的图片和资料,做好抗日小英雄手册与同学们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提升了文本的内涵。
回归文本整体的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印象。
用读来调动情感,来深化情感。
课外知识的延伸,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够更充分地了解英雄,受到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通过运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学生也能初步掌握课外查找资料的方法。
制作小手册,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把意犹未尽的感情以及被着上感情的文化气息的心灵得以延续,产生的是一种文化熏陶后的惯性。深化主题。
名师语文教案篇4
?望海潮》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_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名师语文教案篇5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_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2、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三、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接着(),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这之后,()开始,最后是()。
2、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四、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1、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五、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布置:
1、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2、课外去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
名师语文教案篇6
?望月》
一、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名师语文教案篇7
?习作1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去写习作。
2.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能写清楚心爱之物的外形,得到心爱之物的过程,以及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是生日时爸爸送的玩具熊,还是妈妈送的小白兔?是爷爷奖励你的旱冰鞋,还是妈妈在寒冷的冬夜为你赶织的毛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心爱之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心爱之物)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心爱之物的外形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
三、组织材料。(出示课件3,4)
1.想想什么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它产生这样的感情。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它是什么。
(2)说一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之间发生过怎样动人的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的章重点是写清心爱之物的样子、得到的过程以及你和它之间发生的故事。怎样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爱之物样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简要介绍得到它的过程;详细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六、小结:(出示课件7)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名师语文教案篇8
?一块奶酪》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2.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难点: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提问:二年级时,我们学过哪个关于奶酪的故事?
是啊,在《狐狸分奶酪》这个故事里,为了从小熊兄弟的手里骗走这块美味的奶酪,狐狸可真是费尽心机哪!
2.教师引导: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
出示句子:
①奶酪多诱(yòu)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tǎng)口水。
②他低下头,嗅(xiù)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
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奶酪的美味。
3.设疑激趣:看到这么香的奶酪,小蚂蚁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学习提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2)关注学习提示,明确自学要求:
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遍,完成“学习提示”的第一项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
2.学习字词。
(1)认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宣(xuān)布诱(yòu)人犹豫(yù)跺(duò)脚
处(chǔ)罚稍(shào)息
①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tiǎn)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yì)力,多强(qiáng)的纪律性啊!
②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fàn)不许偷嘴的禁(jìn)令。怎么办呢?
③当他们重新聚(jù)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小组交流,自主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一加:诱=言字旁+秀;跺=足字旁+朵;等等。
(3)多音字“处”“稍”据词定音。
出示“处”字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学生发现:“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chǔ;在“别处、到处”等词语中读chù。
强调“稍”在“稍息”中读shào,在其他词语中都读shāo。
3.梳理故事内容。
(1)问题引导,简述大意。
教师提问:故事主要写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问题,并把答案串成故事大意: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把一块奶酪搬进洞里。
(2)事件梳理,细化内容。
①默读思考。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梳理。
起因:宣布禁令。
经过:发现奶酪;拽掉奶酪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结果:干活劲头更足,奶酪很快搬进洞里。
(3)自主练说,全班交流。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每部分的内容串连起来,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角色表演,体会心理
1.师生合作表演课文第1-3自然段。
(1)师生合作表演。
请一名学生扮演蚂蚁队长,一名学生扮演小蚂蚁,其余学生扮演其他蚂蚁,教师读旁白。
(2)师生共同评议。
引导学生从文中画出相应依据,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3)根据评议再次表演。
2.学生自主表演课文第4-13自然段。
(1)小组合作表演。
①从文中画出提示语气、动作、神态的词句。
②分角色表演。
③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再表演。
(2)上台展示表演。
请一至两组学生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小组学生欣赏评议。
3.教师采访,各抒心声。
教师采访时,适时出示相应语段,学生根据扮演的角色说说内心想法。
四、聚焦人物,交流品评
1.教师出示学习提示第二项要求: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2.学生简要交流对蚂蚁队长的评价。
预设一: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尽管他很想吃奶酪渣,还是以身作则,遵守不贪嘴的禁令。
预设二: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爱护弱小,让最小的蚂蚁吃掉美味的奶酪渣。
预设三: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发布指令时过于威严,不够亲切。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借以佐证自己的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4.学生交流,阐述理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