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通常包括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以及课程进度的安排,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吸引人的教育内容,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向沙漠进军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1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
(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
(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
(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的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得读者对沙漠有更准确地把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 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1. 学生分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谈谈感想;(4分钟)
2. 推选优秀材料在班上交流;教师小结归纳。(3分钟)
(三)、具体研习(幻灯显示设计的问题)
问题
?1〉: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1、 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分钟)
2、 分小组讨论,发表交流看法(5分钟)
3、 教师分别提问差、中、好三类学生;并归纳小结。(5分钟)
问题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1) 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 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1、 学生自主思考并做在课堂练习本上(3分钟)
2、 小组交流意见(2分钟)
3、 教师提问式小结(3分钟)
4、 分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5分钟)
5、 小组间交流看法、意见;教师小结(8分)
(四)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后后教师评价、鼓励。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并写出心得体会
2. 想象作文,题为《沙漠里的奇遇》(针对优生)
(六)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1.《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2.《从北极到夏威夷》
3.《方舟在线》
4.《物理世界奇遇记》
四、教学反思:
本文的内容比较复杂,作者能把这些复杂的内容说清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准确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这一点,就应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一系列自身劳动中慢慢地领悟。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六、参考资料
沙漠,一是对荒漠的通称;二是指沙质荒漠,即地表面为流沙覆盖、沙丘广泛分布的地区。
全世界沙漠面积达153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0,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之最,面积为800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表面1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1%。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2.7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沙漠之最。
沙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温差大,年温差在30℃~50℃之间,绝对温差达50℃~60℃,日温差(夏秋午间)可达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风力强,最大风力达10~12级。虽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世界储量可达400万亿立方米。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向沙漠进军”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
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6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向沙漠进军教案篇7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治理沙漠有感性的认识。课前,我制作了沙漠地形图的模型,作为道具在课堂上演示。并准备了沙漠风光图课件。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释事理,了解治理沙漠的重大意义。难点是对治沙方法的理解。整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明白事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
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点拨学习方法: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齐读标题:“向沙漠进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进军”为题目,有何好处?(把沙漠比作敌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敌我双方战斗,更形象生动。)
3、理清文章思路。
沙漠危害人类抵御
?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攻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利用
三、模型演示,品读课文。
1、认识沙漠的危害性。
“沙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教师出示了一个沙丘模型。“请同学们给沙丘定定方位,风往哪个方向吹?”——这问题好像书上并没有写,但同学们还是很有兴趣探讨这问题。
沙漠不长脚,会自己走路吗?——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看看课文里有没有解释。同学们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经过探究——
(1)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3)推动沙丘,沙丘波浪式前进。(品味语言:波浪式前进。)
(4)沙漠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研究治理风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个难题!学生们很快分组进行商讨。
问题的关键:
(1)挡住风,消灭沙患。树能挡风,多植树种草能挡风固沙。
(2)我这里有一些树苗,(教师出示模型)种树有没有讲究?——这可没想过。仔细读课文,才明白——品读: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来找你谈经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写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问题说明清楚的?——学生研读课文,体会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4、现在你已经成为一名治沙专家了。我要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你几个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要想长效治理沙漠,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得到水源。
(2)作为一名黄河三角洲人,你认为该如何阻止黄河两岸土地沙化?能谈得具体些吗?——提出治理方案,并用合适的说明方法阐述明白。
四、发挥你的创造力,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找出人类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利用沙漠的现实意义。
2、除了利用沙漠地区的日光和风力为人类造福,还可以怎样利用沙漠?说说你的奇思妙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