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范文网 >教师总结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通用5篇

教案中的评估方式应该具有客观性,以准确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教案有助于教师计划适当的评估和测验,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通用5篇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位置

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

(第几组第几排……)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举例……)

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

(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

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这2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c、归纳: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

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6)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是哪个同学的位置。

2、教学例2

(1)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师: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那么你们看这个动物园示意图时又要怎样确定位置呢?【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2)、(3)后老师再来明确说明和例1的区别】

观察示意图,说一说这张图分成了几列几行?

师讲解:横着数0~6表示从左往右数有6列,竖着数0~6表示从下往上数有6行,0表示原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4)练习

a:第21页第3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b:第22页第5题

(1)观察棋盘,与第3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车”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第23页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第21页“做一做”。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篇2

一、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二、板书诗题,读题。

1.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2.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三、诗句赏析。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7.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8.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学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谈话导入。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读感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小结: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四、继续品读。

1.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3.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文从远看红树林、近看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贫瘠、绚丽多姿、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精神。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的奇异壮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红树林的绚丽多姿、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构想:

教学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奇观,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读课文,对红树林有个初步的印象,之后,再引入课文,使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绚丽多姿、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大自然的奇观,你都知道哪些?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壮观景象。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另一个奇观,海南岛琼山的海底森林——红树林。根据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2、检查词语:

栅栏抵御婀娜绚丽多姿贫瘠纵横交错倘若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交流。师重点指导:御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1、你喜欢红树林吗?为什么?找出课文的有关句段精读,学生说说感受?

2、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重点写的是什么?

(2)自己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描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红树林的雄伟壮丽,用高昂的语气来读。

(3)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感受红树林的奇异壮观。

(4)指名读,精度体会。

3、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

(1)交流。

(2)结合插图,让学生观察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4、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这一段写的是红树林的什么方面?(板书:红树林的繁殖)

(1)红树林的繁殖有什么特点?在书上找出来,同位互相读一读

(2)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5、怎样理解红树林的精神?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用“xxxx”划出你读懂的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6、再读课文,为什么红树林被成为天下奇观?说出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的情感,突破难点。

7、补充资料。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师生共同总结。这篇课文从远看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四个方面介绍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的壮观景象。

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过,下节课,练习写提纲

板书设计

近看:雄伟

红树林远看:神秘奇观

繁殖:胎生

精神:奉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写提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加深理解课文。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在倾听中完善自己想法。

3、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同位交流

4、这篇课文写了红树林德哪些方面?试着编写提纲,把段意用简单的词概括出来

5、美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

1、选择喜欢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评读,选出组员全班交流。

四、写生字

1、出示生字:

(1)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御倘栅

(2)小组讨论这些字的特点,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结构特点。

(3)另外的字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写字经验,独立书写,有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

2、同位互相评议。

同位交换作业本,认为写得好就奖给对方一个小水果。

学生作业展示,同学互评。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写摘录笔记。

2、继续搜集红树林的资料

板书设计:

红树林的雄伟

红树林红树林的神秘

红树林的繁殖

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篇4

?木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是江苏作家赵恺《木笛》的三部散文小说中的第一部。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分两教时上的。在人教版中是第九册中的选读课文。原来,就是打算替换《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后因网络关于取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反对声过高,才保留了《狼牙山五壮士》,而把《木笛》当作选读课文保留的。

这篇课文是很多名家都爱上的一篇好课文。课文描写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我把它作为一教时来学习。根据我的理解,遵循略读课文和本课的特点,决定以感情线贯穿全文,在策略上采用抓住重点句,回环学习,在理解和感情上不断增量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他爱国的情怀。

3、感受朱丹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 直接揭题

1、 出示课题《木笛》。图片解释木笛。

2、 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哪些问题?(简单归纳)

3、 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本,聆听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 初读课文 初知大意

1、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直奔笛声,正确朗读笛声

1、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指名朗读,指正读音,读通句子。齐读句子。

2、师:我们都听到了,孩子们也听到了,他们仿佛听到的是怎么样的笛声呢?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交流理解。

四、揭开历史,再次感知笛声

1、图片呈现,教师解说南京大屠杀。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国耻)

2、朗读朱丹的笛声。

3、师生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4、、这里,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吗?

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

1、找到并画出临近石碑孩子们手捧红烛悼念亡灵是句子。

2、教师引读句子。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师生配乐齐读朱丹的笛声。

5、师:同学们,这笛声,为何而泣?又向谁倾诉?在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两句话。(配乐)

六、感悟梅花,奏响爱国乐章

1、找到课文中描写有梅花的句子。

2、阅读理解,体会写法。

3、全班再次齐读朱丹的笛声。

七、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

1、探寻大师惊人举动的原因。

2、补充原文对话。(板书国魂)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202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案5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712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