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范文网 >教师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评估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教案是一份教育工作者用来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文件,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计算北京人口数量、面积的数据,算一算人口密度

形象感知手拉手站队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读我国人口增长图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

说说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算一算,比一比东部地区以江苏、山东为例,西部以新疆、西藏为例。

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原因,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搬迁。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人口有序流动。

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

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学习内容: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你都知道哪些计数单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3.读出下面各数。

742读作:()

4600读作:()

3215读作:()

5009读作:()

7010读作:()

10000读作:()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二、探究学习

(一)想一想,探究交流

1.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请看以下数据

①全国总人口数约为1295330000人。

②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2.你能读出以上的人口数吗?

3.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4.认识数位分级。

小组交流一下数位分级的方法,再写下来。

说明:较大数是按照分级的方法来读的。每级的数都是按照原来学过的数的读法来读的。亿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亿字,万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万字。如:123456789,亿级的数是1,读作一亿;

万级的数是2345,读作二千三百四十五万,整个数读作: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九。

5.思考:

①我们原来读数时末尾有0的数应怎样读?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说明:读较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处理的。

②把下面的数中每级末尾的零先画出来,再按照刚才的方法读一读。

67800000读作:()

13820000读作:()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的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的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的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的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的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的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的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的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的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的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的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的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按人口迁移方式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计划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材17页“活动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就学生的难题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投影展示:课本插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学生讨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移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讨论,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第四阶段:出示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世界城市化现状和城市问题。

2.通过人口问题和城市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本节内容进行正确的人口观、人地协调论的思想教育。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难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

自制教学投影片:

①“苦难的母亲”

②人口问题及城市问题的表现

③城市人口柱状图及表格

④“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表。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1.人地关系

2.人口问题的产生

3.人口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紧张

②环境恶化

③生活条件等不易改善……

4.解决人口问题的能策

二、城市与城市问题

1.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现状

3.城市问题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越来越快,有人称我们进入了“人口问题爆炸”的时代。地球大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地球物质也是有限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会带来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述的世界人口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板书)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人”是指人类,“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即人周围的自然界。人类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提问]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人类要从自然界取各种物质,也要把消耗后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

[教师总结]如果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没有给自然界带来不良的后果,不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这时,我们说人地关系是协调的。如果因人口增长过快,打破了人地的协调关系,势必要产生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的产生(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资源不协调。(板书)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哪些人口问题?(学生可广泛列举。)

[教师总结]

3.人口问题的表现(板书)

①资源紧张:粮食短缺,各种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②环境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沙漠化、噪声污染等。

③生活条件不易改善: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人均占有的绿地少,教育医疗条件差等。

[展示投影片]“苦难的母亲”(教材第86页)。

[提问]请同学看漫画“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①反映的是地球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饥饿、战争和贫困等。②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没有做到有计划地生育。)

[展示投影片]人口问题的表现。

[提问]根据投影片,说明人口问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乱砍滥伐导致沙漠化;②大气污染;③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土质退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许多人口问题,那么人口长期停止增长或减少会不会也带来人口问题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也会带来问题。例如:劳力短缺,老年人增多,也现社会的老龄化并引起社会问题等等。)

4.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或减少都将带来人口问题。怎样才能使人口增长比较合适呢?(①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②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人口问题是世界范围的。实际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就更为突出。如果再比较城市与乡村,那么由于城市人口更为集中,所以许多严重的人口问题又多发生在城市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城市人口也将不断增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化及城市问题。

二、城市化及城市问题(板书)

1.城市化(板书)

[提问讲述]请比较一下,城市与农村有什么区别?

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区别要从人口密度、就业性质、生活条件、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进行。

城市化过程就是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提问]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水平提高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们主动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及生活、教育、医疗等条件。)

[教师讲述]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通常在发达国家里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则较小。

[展示投影片]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柱状图。

[提问]从1900年至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增长速度,城市化进行越来越快,)

[展示投影片]“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

[练习]请读出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中国、尼日利亚的城市人口比重。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图表,你能说明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吗?(待学生观察思考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特点)

2.世界城市化现状(板书)

①世界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发达国家较高,一般大于70%,发展中国家较低,只有30%多一点。

②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速度快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③世界上的大城市越来越多

④城市化的重点在发展中国家。

[展示投影片]“各种城市问题的表现”图。

[提问]由于城市人口过多会引起哪些城市问题?(由学生回答,教题归纳总结,写出下列板书。)

3.城市问题: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垃圾过多、噪声污染等。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解决城市问题有哪些办法?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师总结]

①限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②加强城市管理。

布置作业

请你写一篇题为《我国的人口问题》的短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工作总结8篇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四年级猫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猫教案模板5篇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248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