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制定教案之前,一定要先明确好自己的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上语文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上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代表作。诗人由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七年级学生还完全不具备欣赏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所蕴涵的情感还不能准确把握,深层次的赏析更欠缺。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查阅郭沫若的生平简介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
多媒体,朗读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境
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二、明确目标
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明确“学习任务: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解说: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b、怎样联想和想像?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三、指导朗读
1请一位同学试读课文。大屏幕显示诗
2请同学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你认为这句应该怎么读?读给大家听。
3教师明确:诗歌的朗读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从而过渡到诗歌“朗读要求”的讲解,)
(1)注意节奏缓急、音量大小和速度快慢,做到轻松、柔和、舒缓。(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3)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
4进入朗读诗歌的环节.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教师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划分的情况,等划得差不多后作进一步要求)。(等大家划完后作要求)请同座的相互交换,读一读,看看与自己的有什么区别?对你的同座划的重读音作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看大屏幕,看你划的朗读节奏是否正确。
5根据刚才划分的节奏和重音,把诗再读一遍,要读出音乐美。
朗读,交流感受
6老师配乐朗诵。
四、提问探究并质疑,分三步。
(一)探究内容、写法
a由题目“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题目是“天上的街市”,是否直接从“天上的街市”写起?
(不是)那是从什么写起,(街灯)请学生朗读这一句,由街灯想到了什么(明星)
(2)于是作者继续发挥想象,请大家继续往下读,读完之后再回答,他还想到了什么?
(3)总结:作者从“地上的街灯”想到了“天上的明星”,从“天上的明星”想到了“天上的街灯”这一过程就叫“联想”。然后作者发挥自己特有的想象,从“美丽的街市”想到了“陈列的物品”想到了“牛郎和织女在天街闲游”。(并板书)
街灯
(联↓↑想)→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想象)(教师明确: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似事物的过程。由甲想到乙。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探究情感。
小组合作交流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发??
明确:a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b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表现诗人执著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诗人用肯定的词语,给人鼓励、信心。
(三)探究语??
a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那里?如:诗句押韵、和谐;语气亲切;用词准确等。
b引导学生赏析第一节
1第一节中的“闪着明星”和“点着街灯”中的“闪”和“点”字,能否互换?
为什么?
明确:“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点”很有表现力。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小组讨论,代表发??
(四)质疑,拓展延读
对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今天,作者的理想实现吗?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想?
五、小结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老师作结:
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六、练习提高
联想训练: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都可以建立联系,如钢笔—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的词语进行训练。(任选一组均可)
大海—小狗;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七、本课总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今天,我们过上的诗人当年理想的生活,让我们感恩吧,珍惜当下,为振兴中华继续努力!
八、作业
1、课外读读郭沫若诗集《星空》;
2、背诵并默写《天上的街市》。
3、发挥联想、想象写句子:牵牛花开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形成性测评学习任务单
姓名:班级: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准备和疑问
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查阅郭沫若的生平简介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就诗歌内容、主旨和写法、具体语句的理解等方面提出存在疑问的地方。
三、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
(1)认真听同学试读或主动试读
(2)评价试读效果
(3)划分朗读节奏,并对照老师示例修改
(4)根据刚才划分的节奏和重音,把诗再读一遍,要读出音乐美。
(5)听老师配乐朗诵。
(二)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探究内容、写法
a由题目“天上的街市”,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题目是“天上的街市”,是否直接从“天上的街市”写起?
(不是)那是从什么写起,(街灯)由街灯想到了什么(明星)
(2)读二三四节,他还想到了什么?
(3)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探究情感
小组合作交流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探究过程中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牛郎织女传说”等。小组代表发??
探究语??
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那里?如:诗句押韵、和谐;语气亲切;用词准确等。
赏析第一节
1第一节中的“闪着明星”和“点着街灯”中的“闪”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三)质疑,拓展延读
对于这首诗,我还有什么疑问?
今天,作者的理想实现吗?我读了这首诗有何感想?
(四)练习提高
联想训练: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都可以建立联系,如钢笔—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的词语进行训练。(任选一组均可)
大海—小狗;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阅读方法和得到的启示上谈谈)
六上语文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集中识字单元,主要利用声旁来识字。通过识字来认识声旁表音的功能,学习利用声旁认字并练习运用声旁猜字的认字方法来辨析形近字,使学生在识字,学字过程中掌握如何利用篇旁认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第二册中就渗透了有关声旁的知识,学生稍有了解。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学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对这种快速有趣的识字方法较有信心,进而用这种方法去更多的识字。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识40个生字,会写29个字。
掌握利用声旁识字的方法,并学会用这一方法扩大识字量。
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掌握利用声旁识字的方法。
五、设计理念:
经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这学期主要是对识字方法的归纳、总结,有些学生已能独立识字,所以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让他们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享受到识字成功的快乐。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到生字王国去看一看,咦,大门上出现了一段话:
柳丝绿,草地青,
天气晴,河水清。
跑出两个小姑娘,
黑头发,大眼睛,
蹦蹦跳跳真精神。
玩皮球,捉蜻蜓,
草地一片欢乐情。
你们发现其中的秘密了吗?
2、你们不但观察得仔细,还开动脑筋,我要送给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能记住上面的话,还有惊喜在等着你。
学习18页金钥匙的话。
(二)、观察特点,集中识字。
1、大门开了,我们进入生字王国,看小包子画家都画了什么?
(学生说词语:花苞、冰雹、旗袍、跑步、吃饱、泡沫、拥抱、疱疹、)
2、你们发现这些词语小包子画家有什么关系吗?
(揭示“包”是这些字的声旁的规律,并结合形旁来记忆生字)
3、你们可真行,如果能用这些词语说句话,就更棒了。
4、我们要用金钥匙继续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你能用“肖”字变出更多的字吗?(小组讨论写出带有“肖”的字。)
5、汇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字?(对认字多的小组予以奖励)
6、丁丁说:我看见一段话,有些字我不认识,你们能教教我吗?
(出示书上的句子)
谁来认一认,把你的好方法告诉他。
(三)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学完这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这种方法多找几个例子吗?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积累起来。
六上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字词学习
1.刺(c)(左边中间不要多一横);
拣(jiǎn)(右边中间不要少一横);
饶(ro)(右上角不要多一点)。
2.其他生字写法。
3.带拼音抄写生字词。
(三)作文训练
学习第6自然段叙述的顺序,写一段话。介绍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选出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四)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六上语文教案篇4
《使至塞上》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737年,节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感知诗的内容。
(1)理解诗句的内容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六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
1、复习学过的23个声母、6个单韵母以及10个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比较及看图拼拼读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提高拼音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11种基本笔画以及9个汉字,学习熟字组成的新词。
3、培养按时上学,认真学习,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和爱护同学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第1——4题。
教学过程 :
一、 学习第1题。
1、用多种方法读声母表。如领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告诉学生:声母表上zh、ch、sh、r的声母排在z、c、s的前面,这和我们教学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因为我们先学平舌音,再学翘舌音方便些。
2、打乱次序,卡片认读声母和单韵母。
3、卡片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4、按顺序背声母表。
5、打乱声母、单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顺序做“送信”游戏。
二、学习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比比、读读。
2、指名读,并说出顺口溜。如:“b b b,拉出天线听广播。”
3、同桌互读。
4、卡片认读。
三、学习第3题。
1、自己说、同桌互相说笔画名称。
2、“开火车”,卡片认读笔画并书空。
3、让学生回忆什么字中有这一基本笔画,如:“米”中有撇、捺。
四、学习第4题。
1、卡片认读学过的汉字及词语:竹子、玉米、瓜果……
2、自己读熟字组成的新词。
“五一”就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大米”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
3、指导在作业 本上书写。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第5——7题。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5题。
1、用卡片认读音节,特别注意读准三拼音音节。
2、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连线,其余小朋友在作业 本上独立做。
3、共同订正。
二、学习第6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拼拼读读。
2、指名说图上有什么动物,要求把音节读正确,特别注意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大的词。如:shé(蛇)、shī zi(狮子)、hú li(狐狸)。
三、学习第7题。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弄懂并说说图意。
2、小红花找朋友。
教师组织学生逐条评议,要求认真而诚实。图意如下:
图1:按时上学不迟到。
图2:上课专心听讲。
图3:爱护同学。
图4:认真完成作业 。
图5:爱护书和笔。
六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