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案是不是都开始制定了呢,为了提升教学效率,你打算怎么制定相关的教案呢,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
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
?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
【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
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板书】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讲述】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左到右,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 习题 一、选择题1-3 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 实验9-2 p28 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