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资源,一份清晰的评估标准在教案中能够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纸经过加工后可以变成其它功能。
2.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白纸若干、纸的变化图。
活动过程:
1.交流导入
(1)交流纸的特点。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请幼儿说一说,这张纸有什么特点?
小结:纸很薄,很轻,是白色的。
(2)交流纸的用途。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
小结: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写字、画画、做手工……
(3)引发对纸的畅想。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
2.探索
(1)了解改造纸的方法
师:请你们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一张白纸?让它变得更漂亮或者有其它用途?
小结:用折叠、染色、刷油……这些方法都能把白纸变得更漂亮,更有趣。
(2)师: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来尝试改变白纸,看看改变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3.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
(1)学习折叠瓦楞形;
(2)比较折叠成瓦楞状纸前后纸的.变化;
师:白纸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什么变化?
小结:白纸折叠这成的这种形状叫瓦楞状,我们叫瓦楞状纸。
4.探索瓦楞状纸的功能和本领。
(1)请幼儿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观察记录表内。
(2)放一放:取两本厚一些的书,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书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看看能承受多少重量,记录在记录在观察记录表内。
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记录在记录在观察记录表内。
小结:白纸做成瓦楞状纸后变的比白纸受重和隔热效果好些了。
活动延伸:
幼儿在科学区学做幼儿用书p10页的折纸,想想为什么纸会站起来。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体验操作的乐趣。
2、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的重量的关系。
3、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书若干、打印纸、瓦楞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老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你愿意帮我想个好方法吗?(愿意)好,请你们马上去试一试!
2、幼儿操作(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回到位子上做好)
3、刚才你们替我想到办法了吗?(请2-3个孩子示范)
4、幼儿先试,教师问:你是怎么把笔托起来的?(折,卷)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师:沈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张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就可以把笔托起来呢?(折,卷之后)
a、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对么?
b、那你们知道么,纸的形状变化之后,它的力气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呢?我们给他的力气取歌好听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来,我们通过折,卷,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这支笔)
二、探索纸的形状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正方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1、瞧!沈老师用你们刚才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种形状的纸筒,你们认识他们么?这是什么形状?
(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逐个介绍。
2、看,我这里还有什么?(一本书)
3、我将这本书分别放在这三个纸筒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书,又厚又重,它们又轻又薄,会承受得住么)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让我先来试一试吧。
(a)我先试三角形纸筒,我用双手拿住书的两边,拿平了,轻轻的放在上面,然后把手慢慢的松开,看,三角形纸筒怎样了?(承受住了)
(b)我再来试正方形纸筒,我也像刚才那样,双手……,怎么样啊?
(c)最后一个圆形纸筒,你觉得它能承受得住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替我试一试。(大家一起规范动作)
5、咦,原来这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都能承受住一本书的重量。
6、可是,这三个纸筒宝宝不高兴了,不服气!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谁的承受力最大!怎么办呢?(比赛)怎么比?
7、幼儿回答(将书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并且没有倒下的纸筒宝宝就是大力士)
(a)怎么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几本书呢?这个方法真好!
(c)(记录表)我还为你们准备一张记录表,表上的三个图形分别代表了三个纸筒,三、正、圆。
8、清楚了吗?好!那在比赛前,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觉得谁会是最后的获胜者?
9、请你拿出准备好的贴纸,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觉得会获胜的纸筒宝宝,将贴纸贴在它旁边的空格上。
10、根据投票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觉得xxx纸筒会获胜!那比赛结果到底会怎样呢?还是要你们动手去做一做。
11、听清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两个人操作,两个人记录。
三、统计表格,发现圆柱形纸筒托住的书本最多。(圆柱形纸筒是大力士)
1、幼儿操作,并进行记录。(好,放下手中的东西,拿好记录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们,刚才比赛的结果如何?
3、原来,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吗?(3-4的幼儿回答)
5、我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圆柱形吗?
四、不同材质的圆柱形纸筒与承受力的关系。
1、好!我这儿还有一个圆柱形纸筒,请你们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看:颜色一样,高度一样,一样大小,厚度不一样。
(b)摸:厚度不一样。
2、请问这两个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请你按照表格的顺序去试一试。
3、刚才你们操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厚的纸筒,承受力大。
5、原来,纸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越厚的纸,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比赛
1、咦!好像有个人想来挑战我们的获胜者。看!
2、他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3、一个高,一个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觉得会挑战成功么?
4、分开两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5、原来,矮的圆柱形纸筒比高的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圆柱形纸筒和瘦的圆柱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让我回到教室继续探索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的出来幼儿对纸筒很感兴趣,玩的也很开心,成功扩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但在活动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开始指导不当,让小朋友们一起把纸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儿觉得这样玩挺有意思的,整节活动就以跑为主,不想再尝试别的新玩法,导致结束时还没有停下脚步。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篇5
目 标
指导幼儿欣赏故事,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2.使幼儿懂得:光有帮助人的好心不行,还要有帮助人的本领。
准备
1.表现故事内容的图片或投影片。
2.请大班的幼儿表演故事。
过 程
1.欣赏故事 请幼儿听老师讲故事《神奇的颜料》。
2.看表演 请幼儿看大班小朋友表演故事。
3.讨论
出示图片或投影片,请幼儿讨论:
(l)安德列给谁画了什么?结果怎样?
(2)要想帮助别人,怎样才能帮得上?
附作品 神奇的颜料
新年到了,新年老人送给安德列一盘颜料,说:“用这盒颜料画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 安德列给奶奶画了一块花头巾。奶奶戴上,啊呀,又小又难看。 安德列给妈妈画了一条裙子。哎呀,妈妈穿不上。 安德列画了把椅子,爸爸刚坐上,就摔倒了。 安德列画了只小猫咪,邻家的小妹妹说:“这不是我家的.。” 安德列走进公园,看到一个盲孩子,正摸着走路。安德列画了一双眼睛送给盲孩子。 盲孩子说:“谢谢您,就是眼睛有大有小难看极了。” 安德列给城市画了一座楼房,只听“哗啦”一声,楼房倒塌了。 安德列多么想为大家做好事,但都没做成,他很苦恼。 又一个新年到了,安德列把神奇的颜料还给新老人,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新年老人说:“要记住,光有帮助人的好心不好,还要学会帮助人的本领。”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篇6
有益的经验: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语言。有了语言人们才能自由的交流,才有了文化的流传。让幼儿知道并了解世界上的语言的有关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内容与分析:
本次活动着重于“语言”,让幼儿了解世界上几种主要的语言,进而了解汉语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并初步接触一些国外的英文歌,加深幼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与建议:
活动:谈话《神奇的语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谈论自己懂得的、听过的语言,了解语言的种类。
2、帮助幼儿学会专注地倾听同伴的谈话,迅速的掌握别人谈话的内容,能在别人谈话后给予补充。
活动准备:
幼儿有一定的关于语言的知识。
活动过程或建议:
(一)演唱英语歌《我会说a、b、c》,引入主题。
让幼儿说说这首歌是用哪国的语言演唱的?你还懂得其他国家的语言吗?
(二)、引导幼儿围绕“语言”的话题自由交谈。
1、幼儿自由结伴,说说自己知道的`语言使用的国家。
2、教师小结幼儿的谈话: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等,有的国家使用一种语言,比如:日本。有的国家使用几种语言,比如:瑞士。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上英语。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
1、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中国也有很多的语言,叫做“方言”比如: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等等。你会说哪的方言?
2、你们那儿的方言与“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四)、朗诵方言儿歌《两只老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