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准备好的,优秀的教案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的,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问高中音乐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问高中音乐教案篇1
一、学科:艺术欣赏
二、教学内容:舞蹈音乐
三、课型:视听结合欣赏课
四、教具:磁带、录像带、vcd、dvd。
五、教学目的: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在欣赏舞蹈作品时,通过“听觉”和“视觉”共同来完成作品欣赏,并了解音乐对舞蹈表演起到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从而起到对舞蹈内容的深化作用,并从中了解世界多元舞蹈音乐文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片段无音乐的舞蹈录像《多彩的脚铃》,(cl37)然后再放带音乐的舞蹈录像《多彩的脚铃》。
问题:1、你们看了这段录象后,你觉得舞蹈能离开音乐吗?2、那么你们认为音乐在舞蹈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音乐对舞蹈起到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
(二)艺术性的民间舞
我们知道在音乐中有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之分,而在舞蹈中分为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这些舞蹈,先来欣赏经艺术家们加工、提炼、整理的艺术性的民间舞
1、《洗衣歌》
先请大家看书上的详细介绍,并熟悉音乐主题。
请同学视听这个舞蹈的片段。
这个舞蹈具有什么特点?(藏族特有的踢踏舞节奏的舞蹈)
(三)芭蕾舞
刚才我们欣赏了民族舞蹈,接着我们来欣赏芭蕾舞,芭蕾舞中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芭蕾舞,有西洋的芭蕾舞,我们先来欣赏中华民族芭蕾舞。
1、《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cl24)吴祖强等曲芭蕾舞
作者介绍:
熟悉书中的两段主题音乐
剧情介绍:
欣赏要求:看书后的问题
曲式结构:三部曲式引子‖:a:‖‖:b:‖‖:a:‖
先请大家一起来视听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注意每段一开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再看芭蕾舞中《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的表演。(欣赏后讨论并回答书中的问题)
1)、舞曲在总体情绪上有们什么特征?体现了什么革命精神?
情绪:轻松、欢快、活泼、诙谐、幽默。
精神:革命大家庭的和谐、团结精神及革命军队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三段体结构的中段在节奏上、主奏乐器上与前后两段什么区别?
节奏:一个紧凑,一个宽松。
情感:一个表现女战士的朝气、青春气息一个是表现炊事员的诙谐感。
乐器:一个是以单黄管为主,一个是以大提琴为主。
3)、虽然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这段舞曲在调式上是否具有民族性?
从调式上讲,主旋律是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隐隐感觉到海南地区民族音乐的某些特点。舞剧既保持了西洋芭蕾舞原有管弦乐的特点,又恰倒好处地融入了中国南疆地区的音乐语言。因此,这段舞曲在调式上是具有民族性的。
2、《天鹅舞》选段“四小天鹅”(第11格)
舞蹈音乐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接着我们来欣赏西洋芭蕾舞。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现在的下课铃声吗?
让我们先来哼唱这首乐曲的主题。问题:你觉得这段舞蹈音乐有什么特点?(舞曲的节奏富有弹性,感觉轻松活泼。)然后放dvd“四小天鹅”,听完后,问:“四小天鹅”舞蹈表现了什么?(表现了四小天鹅纯洁可爱的品质)。
(四)、现代舞
?大河之舞》选段(第10格)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首场演出第一个节目是什么?你们认为它是爱尔兰的民族舞呢,还是现代舞?请同学先说。(《大河之舞》舞剧最初是以爱尔兰舞蹈为蓝本的,但以后融合了爱尔兰舞、踢踏舞、俄罗斯民间舞蹈,还有西班牙的弗拉门科等多种舞蹈形式,根据舞蹈的某些特点,人们又把它归于现代舞的一种。)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前阵子非常热门的具有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现代舞《大河之舞》
欣赏后请同学谈谈该舞蹈的特点。(爱尔兰舞最独特的地方是,舞者的两只手总是放在身体的两侧,上身也几乎没有什么肢体语言,几乎所有的舞蹈动作都是在舞者的两膝以下进行的。为了制造出舞蹈时发出的那一阵阵有节奏的踢踏声,爱尔兰舞者需要穿非常坚硬的牛皮鞋,跳舞用的地板也是特制的。)
在这个舞蹈中除了音乐伴奏外,还有什么声音为舞蹈伴奏?(舞者)
(五)、学生活动
以上我们欣赏了各种舞蹈,上次我们布置课后作业,现在请班上爱好跳舞的同学上来表演一段,大家欢迎。(接着欣赏本班同学的表演舞蹈)
先请她们做了新疆舞中典型的摇头的动作,西藏舞中献哈达的动作,然后再跳一段现代舞。
小结: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了解了哪些什么?(先请同学作回答)
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汉族各地区也有各具地方风格特点的舞蹈,应该说我国的民族舞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在世界上的芭蕾舞,现代舞也是很精彩的,我们要把别国舞蹈中优势长处拿来为我所用,象中华民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就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另外,我们要学会在比较鉴别中学会欣赏。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通过欣赏我们了解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舞蹈总是离不开音乐,我们从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中,看到了音乐对舞蹈表演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等。
问高中音乐教案篇2
教学思考
1、如何引导学生从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地学习京剧。
2、如何通过了解京剧艺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京剧的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对京剧学习的认识。
3、引导学生理解京剧是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的地位,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地理解京剧。
教材分析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将京剧上升到国宝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暗示。教材从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通过了解、学习、尝试,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京剧艺术的特征,了解京剧艺术以及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教材注重京剧学习中的欣赏,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了解京剧的唱腔。从而更多的学习了解京剧。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京剧缺乏兴趣,学生感到京剧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对梅兰芳还是比较熟悉,这样的课如果教师讲述,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如果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讲解自己了解的艺术家,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本课教学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是乐意的。
高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京剧学习通过了解梅兰芳、了解京剧,从而了解京剧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2、通过了解梅兰芳初步认识京剧艺术,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以及京剧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感受京剧不仅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国粹,更是一种文化,京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了解京剧的行当、伴奏、京剧的四式,通过京剧的实践练习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分组,设定小组学习目标,查阅、收寻相关资料。
2、学生组织课堂问答,将本组的知识点融汇在设定的问答之中,给予同学相关的提示。
3、教师准备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课件,音响资料。
4、教师要关注各组学生自我查找的资料以及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更多的准备,给予学生更多的补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京剧的画面,音乐、将大家带入到京剧特定的情景之中,大屏幕上推出字幕——京剧
二、汇报与交流
学生分小组事先上网查阅资料
学生甲组:介绍梅兰芳纪念馆以及大师的生平介绍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其精妙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全国人民的热烈赞赏。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学生乙组:介绍梅兰芳及四大名旦
学生介绍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展出四大名旦的演出剧照和生活照,引发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去京剧的旦角是男拌女妆?
学生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丙组:讲述梅兰芳的小故事
故事一、梅兰芳的爱国情?
梅兰芳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当二十一条国耻条约签订时,他激于义愤,编演了《木兰从军》,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励人们抗敌救国。
八年抗战期间,梅兰芳身陷敌占领区,不顾威胁利诱,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一名艺术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故事二、梅兰芳和京剧艺术走向世界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访日,1930访美,1935年,1952年两次访苏,不仅在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中,起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最早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先行者。学生们介绍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使国外广大观众和戏剧专家叹为观止,为之倾倒,通过梅兰芳的不懈努力,终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
故事三、梅兰芳与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故事四、梅兰芳纪念馆
1983年中宣部与国家计委批复将梅兰芳故居辟为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自1984年开放之日起,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瞩目。纪念馆宣扬梅兰芳和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辉业迹。在宣传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欣赏与学习
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梅兰芳京剧演唱片段
四、京剧知识的介绍与学习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四式
京剧的伴奏及锣鼓经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京剧形成的时间,为何叫京剧,京剧的唱腔只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介绍京剧,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教师补充: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在中国的戏曲中,京剧被誉为国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京剧的行当
多媒体播放,让同学们观看录像中有哪些人物,分别属于哪些行当,让学生自己来归类,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看,能比较准确地划分出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每个组的同学说出该组角色的特点。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武生,红生。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
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
丑行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文丑、武丑。
教师进行补充。
3、京剧的四式:唱、念、做、打。唱:唱腔。念:台词、对白(韵白、京白)。做:京剧的表演也就是招式、做派(手、眼、身、法、步)。打:武打,虚拟表演。
4、京剧的伴奏
(1)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京剧的锣鼓点,京剧锣鼓经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
(2)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
欣赏《打虎上山》锣鼓经片段
五、实践与练习
京剧的锣鼓经:锣鼓经(片段)
(1)学习锣鼓经的念法
(2)学习锣鼓经并配合动作练习(手势,动作,亮相等)
教师带领学生做旦角的兰花手势,云手,亮相。教师带领学生做生行的手势,拉山膀、亮相。京剧的手势,京剧的亮相。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进行表演。配合锣鼓经(口念)做动作许,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六、归纳与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中所了解的京剧的知识,了解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事,引发下节课现代京剧的学习。让学生继续分组查询了解现代京剧以及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京剧一课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快乐。学生的喜爱更多地在于喜欢这种京剧学习的探索方式,对于自己了解到的点滴知识,学生们都由衷地兴奋、也格外地珍惜,在各个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讨的热情感染了每一位同学。
京剧是一种文化,几十年前梅兰芳大师把京剧带到世界,京剧在日本公演,万人空巷争看梅兰,京剧在美国演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京剧在苏联演出,受到隆重的欢迎,此时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是作为一种文化在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这些资料,这些演出的场景让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高中学生为之震撼,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此时,学生们从情感上深刻地感受到,京剧无愧是我们民族的国宝。
京剧也让学生们感到困惑,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对白,京剧的一招一式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小品、喜剧、流行的歌曲的距离。让现代的生活在都市的学生去喜欢京剧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作为文化现象去探讨和了解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当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做一做就容易多了。
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学习,我感到学生对京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对京剧艺术增加了自己的理解。
了解、认识、探讨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这种提高是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认可和对学习的认识,情感上的认可才能落实到行动之中。在学生们认真专注的眼神中,在学生们举手投足的一招一式中,在伊咿呀呀稚嫩唱腔的模仿之中,我们都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我们的快乐,透过这一切,更看到的京剧艺术的希望,京剧文化美好的明天。
问高中音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舞剧《天鹅湖》的“天鹅”主题,了解作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
2.了解舞剧音乐与芭蕾舞剧的相关知识,能够辨别和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并能用舞蹈或课本剧形式来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并了解“天鹅主题”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音响、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l.播放二首由《天鹅湖》旋律改编的歌曲:s h e《remember》和神话组合的《top》,欣赏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①这两首歌曲是否用了同一旋律?
②看看谁能把这段旋律演唱出来?
2.视唱“天鹅”主题旋律。(课件展示)
这首旋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作“天鹅”,让我们一起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视唱这段旋律吧。(教师用钢琴伴奏)
二、欣赏教学
1.引导学生明白“天鹅”主题旋律和情绪的变化:
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
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
2.师:公主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呢?
介绍《天鹅湖》的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3.师:下面让我们视听结合一起来感受一下舞剧《天鹅湖》的片段。
让学生带二个问题欣赏:问题一,这段舞剧背景音乐用的什么?(“天鹅”主题)问题二,这段舞剧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4.简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芭蕾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法国──俄国──世界各地)。
5.简介这段舞剧表现的剧情0暮色降临,为王子成年举行的舞会正在进行,王子忽然发现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这引起他强烈的狩猎愿望。
三、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
1.先播放小品《洛桑学艺》中关于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再播放舞剧《天鹅湖》中天鹅飞翔的动作。
2.教师现场展示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让学生模仿。(先无音乐伴奏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然后全体学生站起来再跟“天鹅”主题和根据“天鹅”主题改编的说唱音乐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
四、学生创编表演
规则:
1.每组任选下列一段音乐和一个故事情节来创编。
2.表演形式:舞蹈、课本剧或课本剧加舞蹈等。
3.表演时间不超过2分钟。
4.准备时间5分钟。
音乐(任选下列一段音乐)
1.古典风格的“天鹅”主题。
2.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
情节(任选下列一个故事情节)
情节一:幕色降临,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
情节二:在湖边,公主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注:如在编排中合理的加入刚学过的芭蕾基本手位和飞翔动作,加5分。)
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评选出优胜组。
5.让学生欣赏舞剧中演员们所表演的情节一、情节二,并让他们回答这两段舞剧片段所用背景音乐是什么?(“天鹅”主题)
五、师生共同总结舞剧
舞剧:在西方统称芭蕾,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文学和舞美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六、播放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
让学生再次重温主题音乐的美妙旋律并离开音乐教室。
问高中音乐教案篇4
教材简析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光未然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本文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课文既写了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又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词句鲜活生动,气势恢弘,富有感染力。特别是描写演唱部分,先描写合唱队员目光闪闪、神情严峻,乐队奇特,再描写演唱情景,中间穿插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中,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3段:课文以歌词引出《黄河大合唱》,引出我对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情景的回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愤怒的情绪、坚定的节奏,有力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4段:是对合唱队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住三四百人、从台上直排到台下、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体会合唱队伍的庞大,为后文恢弘的气势作下铺垫。穿过刀山火海说明队员们都历经了战斗的洗礼,从目光闪闪、神情严峻可以感受到队员们的认真和坚毅。
屏风: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这里把茂盛的核桃林比作屏风。
刀山火海:比喻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闪闪:光亮四射。这里指合唱队员们的目光坚定有力,透射出一种英勇气概。
严峻:严厉,严肃。
第5段:描写了奇特的乐队。引导学生从乐队的组成和乐器的来历感受乐队的奇特:大提琴是洋油桶改制的,古钟是从庙里摘下的,马号是从号兵连借来的,还有牛皮鼓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队员们的满腔热情。
第6段:由一个深情的发问引入对演唱情景的描写,并且由这声音,联想到了黄河河畔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枣花,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目光炯炯的船夫和艄公
雄浑:强健有力。
第7段:写乐声响起,犹如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这一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捏、举,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第8段:作者从指挥棒的舞动联想到黄河的巨浪和浪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恢弘、跳跃的气势。
死寂: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学习6、7、8段,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并且还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第10~11段: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作者由此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的热烈的战斗场面,振奋人心。其间还穿插了对林中合唱的描写,风在吼,马在叫,好似战斗的号角,烘托出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
精悍:精明能干。
利落:(言语、动作)灵活敏捷。
敏捷:(动作)迅速而灵敏。
焦灼:非常着急。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刚毅:刚强坚毅。
问高中音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东南亚---印尼和南亚——印度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分四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的特点;用手划出划旋律线,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来看这幅地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洲呢?(亚洲)我国和邻国所构成的亚洲就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亚洲音乐神秘的面纱!
二、教授新课
(一)亚洲传统音乐整体概知
(提问)亚洲可分为哪几个音乐文化区?影响各区音乐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有哪些?
(回答)完成图表
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东亚(中国)、
南亚(孟加拉、印度)、
东南亚(中国、印度、伊斯兰、欧洲)、
中亚和西亚(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古波斯、伊斯兰(古阿拉伯音乐))。
(二)东亚-----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带着问题听音乐)
1、在东亚有一种神奇的唱法,一个人唱出两种声音?有谁听说过吗?
(了解呼麦唱法,书71)
2、聆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你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提示学生根据以前听过的蒙古歌曲谈谈蒙古音乐长短调的风格特点)
乐曲开始,马头琴奏出徐缓悠扬的前奏。
第一部分,响起呼麦的声音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节拍自由,节奏徐缓、宽松,乐曲非常辽阔、奔放、抒情、恬静。
第二部分具有短调特点,节奏密集,曲调欢快、跳跃,情绪热烈欢快。刻画了生气勃勃的红马的形象,像是按奈不住的激情迸发而出,表现出草原上欢快的情景。
3、表达了人们什么情感呢?
书71
(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1、第二站我们去“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去听一听。
2、感受音乐特点(带问题听音乐)
问题导入:(1)歌曲曲调、节奏和唱法分别有什么特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